伯森配资 他天生残疾却成为举重运动员,还创办企业年收过亿!自强模范们的人生太励志
“命运或许会给我们设置重重障碍,但只要心中有梦,脚下有力,再高的山也能翻越,再宽的河也能跨越。让我们怀揣希望,砥砺前行,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!”日前,上海市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进校园报告会举行,台上自强模范们自身的故事,鼓舞了台下每个人。
今年5月,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。来自上海的陆学峰等6人荣获“全国自强模范”,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8个集体荣获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”,金晶荣获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。此次报告会上,这些先进代表讲述自己用坚韧书写人生华章、用大爱点亮希望之光的故事。
努力改变境遇
“我可能是上海残疾人运动员里办企业办得最大的,又是残疾人企业家里最会撸铁的,这样的斜杠人生已经值得我珍惜和感恩了。”陆学峰是先天性肢体残疾人,但他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,拿到了全国冠军,还创业成功,经营一家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。
尽管天生腿部比其他人矮一截,但陆学峰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爬围墙摘果子,动作一点不比人家慢。他不仅文化课不落人后,还特别喜欢体育课,总跑去操场上拉单杠、做俯卧撑。后来走上体育道路,仿佛是冥冥中注定。1998年上海为残运会选材的时候,常去工人俱乐部锻炼身体的陆学峰获得了举重的全市第二名,并在1999年正式成为了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的举重运动员。
那时候,他一边工作,一边每周三次到体训中心走训。从金山到虹口,单程就要几个小时,他通常是下班后坐车,晚上8点半赶到中心,扒几口饭就开始训练,第二天再坐早班车赶回金山上班,周而复始,坚持了5年。2004年,陆学峰在南昌全国举重锦标赛拿到了第一个全国冠军,终于成了国家队的一员。2007年,他创造了罕见的“一年三金”成绩,那是他在一个月内将体重从60公斤降到52公斤的成果。从少吃米饭、不吃米饭,再到连水都不喝,他经历了相当煎熬的一个月。在吉隆坡比赛,天气很热,嘴唇开裂,陆学峰渴得睡不着,每小时都要醒一次,用水漱漱口再眯一会儿,周而复始。
陆学峰觉得,竞技体育真的很苦,但也真的很能磨练意志、锤炼品质,让他后来在同样困难的创业中也坚持了下来。
2009年,他开始创业,做电力设备销售。起步阶段没有什么销售网络,陆学峰就一个个工地去跑,从金山跑到松江、浦东、青浦、奉贤,哪里有工地就钻进去,一天至少要“刷”几万步。他就这么一步步把企业给“跑”大了。如今,最初的小公司已经成为集生产、销售、安装、总包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企业,年销售额过亿元,一些知名企业也成了他的客户。
另一位全国自强模范叶浩也是肢体残疾人,他自小对电子信息兴趣浓厚。虽因长期治疗导致缺课,但他仍通过复读,以超过一本线60多分的成绩被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录取,得以“正儿八经地倒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”。
经历了几次疾病复发,叶浩仍坚持科研。2010年,他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,毕业后,留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继续研究生涯。2018年,他又创办了一家信息科技公司,在行业内形成一定影响力。
传递感恩力量
陆学峰和叶浩无疑是不向命运低头、用努力改变境遇的典范,但回顾走来这一路,他们总在想,还有一种力量把他一步步推到了今天所站的舞台上,而这个力量,叫作感恩。
“感恩的对象有很多,比如帮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残联老师、虽然苛刻却让我得到了历练的第一个老板,又比如送我哑铃还到金山来指导训练的教练、在我准备创业时给我帮助的发小,以及很多很多为我‘撑过伞’的人。”陆学峰说,“当我有朝一日有了伞,我也想为和我一样的残疾人撑伞,把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的善良传递下去。”
因此,2021年,陆学峰和高级茶艺师妻子共同创立了奶茶品牌“荼小爱”,以残健同行的“2+X”用人模式,即“2名健全员工+X名残疾员工”,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。至今,“荼小爱”已为100多位特教班学生提供实习机会,带动15位残疾员工就业创业,以培训、帮扶等形式关爱残障人士7000余人次。
叶浩则主动与残联对接,开展公益培训班,帮助残疾人就业。已经有学员在医疗机构做档案录入工作,朝九晚五,月收入6000元左右,还有五险一金。
感受到社会各方关爱的残疾人,反过来投身残疾人事业——这种“双向奔赴”,已经形成一种良好风尚。全国自强模范吴斐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教班专职辅导员,小时候她因药物致聋,后来靠佩戴助听器完成听说。作为上海应技大首届聋人特教班本科毕业生,她完成学业深造后,以感恩之心反哺母校,在特殊教育一线深耕十载,创造听障大学生就业育人经验,助力200余名听障生实现高质量就业,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10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就业形势承压的大环境下,吴斐选择“主动出击”,积极联动多方资源,开创“政校企协”四方协同机制。一方面,她积极“走出去”访企拓岗,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帮助,这些年相继将学生推荐到路易威登、爱马仕、通用汽车、汇丰银行、米其林轮胎等企业。另一方面,她邀请企业来校考察,开展就业指导,2022年与中智集团联合制定“圆梦计划”,探索系列就业支持举措。
全国自强模范、香港中文大学学生蒋政强患有视力障碍,他在校园组建志愿团队,策划开展校园视障融合主题团日活动,参与对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大型公共交通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测评,为视障人群提供口述影像服务,并多次提交优化建议,为残疾人群体发声。他还敏锐地关注到AI技术对残疾人生活的潜在积极影响,计划开发针对视障人群的AI辅助工具,让AI描绘出他们看不见的世界。
蒋政强说,在上海,地铁站、坡道等公共场所的盲文标识优化了,工作人员的宣传培训也加强了,引导方式更加科学合理。这些改变,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。
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代表合影。 资料照片
营造关爱氛围
还有更多残疾人工作者、助残爱心人士共同营造关爱残疾人、支持助残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。上海三享两益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中心、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此次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。
三享两益创始理事长赵伟认为,助残不仅是点对点地帮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,更要推动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群体的氛围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要先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偏见和误解。
2021年,三享两益发起“爱上海·学手语”项目,从咖啡馆、企业培训,走进上海近百所中小学,让大家通过学手语这个窗口,去关注、了解残疾人,把乐善助残的种子从小种在孩子们的心中。为了让孩子们容易接受,我们开发了手语口袋书、小阿拉手语视频,甚至让手语成了六一义卖的主题。
第一次去田林四小的时候,看到一个坐轮椅的女生,因为手语课堂,同学们更理解了她的“不同”,也更珍惜彼此的“相同”。第二年,校长主动找到三享两益采购课程,他觉得这个课程“太有意义了”。到今天,三享两益已举办线下手语活动1000多场、线上活动100多场,覆盖15万人次 ,联动130多家社会实践基地,让更多人感受到手语不仅是工具,更是爱的桥梁。
圆通速递与中国残联联合发起的“圆梦行动”公益助残项目,通过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、提供个性化培训和科技支持,已帮助19300多名残疾人就业创业,营造了残健融合的良好氛围。
圆通相关负责人介绍,项目启动之后,面对的一大问题是何以匹配残疾人的不同身体条件。圆通梳理出客服、驿站、分拣、收派、办公等5类工种共104个岗位,并制定了相应的招聘、培训等标准化文件,以满足广大残疾人不同的就业选择。比如圆通集运中心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,建包、扫码等很多岗位,工作内容非常简单,本身也不用和外界沟通,这就特别适合听力和言语障碍的残疾人。圆通逐渐在23个集运中心招募了1000多名聋哑人成立“无声车间”,帮助他们稳定就业。
圆通还会对残疾人进行个性化的培训,有些甚至从学习打字和基本的电脑操作开始,一步一步地教会他们直到能胜任岗位。有一位员工因为脑瘫致使肢体和语言二级残疾,平时肢体抖动非常厉害,圆通和她一起想办法,总结了100多条常见的回复内容设为快捷键。现在,她每天最多可以处理300个工单、用一根手指敲出5万多字,工作效率和健全人无异,先后荣获杭州市“最美快递员”、圆通“自强标兵”等荣誉奖项。
“即使有一天他们不再干快递,这种信心和能力的提升也会帮助他们实现其他的梦想。”该负责人说,“所谓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’,圆通做的,就是这样一件给残疾人夯实梦想之路的事情。”
市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杜松全表示,残疾人事业是“春天的事业”,就如同残联的会徽,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,金黄色孕育着生机与希望,希望残疾人以坚韧不拔之志,用自立自强、勇于奉献书写生命的壮丽诗篇;也希望残疾人工作者和助残爱心人士始终怀揣仁爱之心,成为残疾人朋友的知心人、贴心人。为他们筑起坚实可靠的守护屏障,以个人“小爱”成就社会“大爱”。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